當前位置:久久小說 > 玄幻小說 > 明末有錢人 > 第三四〇節 大饑荒
 你可能喜歡:    三國召喚之巔峰再起      數碼寶貝之惡魔獸      [韓娛]隔壁家老崔      我在精神病院學斬神      一世獨尊      娘化百合大作戰      末世之女配小跟班      柯南之神級輔助系統      重生離婚後幸福      短篇小說      盤龍  

第三四〇節 大饑荒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測試廣告1

    在滿洲皇太極的眼裏,關寧防線還是那條關寧防線,用兩年前的辦法一樣能夠攻破。筆神閣 www.bishenge。com於是他便點起滿洲八旗精銳,便向新修的大凌河城猛攻過去。

    這座大凌河城原本在歷史上,要等到十年以後才能修建完成,而主持修建的,已成了當年在京師城下臨陣脫逃的祖大壽。

    可現在,有了姬慶文在江南賺來的銀子的支持,大凌河工程的「包工頭」又成了老督師孫承宗,這座城池的質量自然是大不相同。

    皇太極匆匆而來,還沒擊破外圍大凌河城防的外圍工事,便遇到了明軍的頑強抵抗,八旗精銳雖然沒有損兵折將,卻也難以前進一步,遠遠望着這座城池竟是一籌莫展。

    要是放在皇太極的老爸努爾哈赤時候,一定會揮動三軍全力攻擊,一波不行就來第二波,第二波不行就上第三波,一定要將城池攻陷不可。這樣的不要命的戰法,在久疏戰陣的明軍面前異常奏效,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而自身的損失也並沒有料想之中的大。

    因此努爾哈赤對此總是屢試不爽,一直到錦州城下,努爾哈赤依舊使用這樣的戰法,最終敗在袁崇煥、孫元化的火炮之下,自己也被炮火所傷,最後弄得傷口感染而死。

    而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作戰遠不如其父那麼蠻橫頑強,可論狡詐多謀卻勝過努爾哈赤。

    他領軍走東路攻打大凌河,原來只是佯攻而已——能打下固然最好,不能打下也無所謂——反正他自己對能正面攻破城防體系完整的大凌河城其實也並不抱多大信心。

    而此次攻擊,一來是皇太極想要試探一下明軍在東北的戰鬥力,二來則是向大明朝廷示意:我滿洲皇太極,要攻打關寧防線了。

    在放了這麼大一個煙花之後,皇太極卻並不繼續攻打大凌河,卻立即揮師向西,繞過整個遼東,又從因遊牧逃荒走得空空蕩蕩的蒙古兀良哈部南下,打算經喜峰口進關劫掠。

    這樣的路線,兩年前皇太極已經用過一次了。

    可皇太極自以為聰明,孫承宗卻也不是笨人。

    孫承宗崇禎五年正好七十歲,他這七十年的壽命可並沒有活到陰溝里,而是在同國內國外無數敵人對手的角逐過程之中渡過的。在這七十年裏,閹黨沒了、東林黨沒了、努爾哈赤沒了、就連袁崇煥都沒了(不是真的沒了),區區一個皇太極又怎能瞞得過孫承宗的眼睛?

    皇太極領着穿越了上千里地,疲憊不堪的八旗精兵,來到喜峰口一看,見到的卻是盔明甲亮的無數明軍,這些明軍嚴陣以待,似乎在這裏等候了皇太極許久了。

    原來,皇太極在大凌河城遇到的,不過是遼東精兵的一部分而已——只怪大凌河城修得太好了,讓原本十個人的力量發揮出了二十個人、三十個人的水平,從而讓皇太極產生了誤判,以為明軍主力全部聚集在東線,西線的喜峰口又會異常空虛,重蹈兩年前的覆轍。

    他這樣的判斷並不是沒有依據的。

    皇太極這人功過是非且不去談他,卻是可以說是明末各方勢力之中最為雄才偉略的一個,比起輕率易怒的崇禎皇帝不知要高到哪裏去了。

    他早就算定明廷在北方一共就只有這幾個兵,現在陝西山西一帶又有農民起事,需要明廷分兵鎮壓。這樣算下來,喜峰口得不到西北明軍的支援、得不到遼東精兵的馳援,這一帶必然又是勢單力薄,可以仍由來去如風的滿洲八旗精兵侵略。

    因此,皇太極看到喜峰口防線出現的這麼許多明廷軍士,頓時嚇得渾身戰慄,同明軍略一接觸,贏下了個不大不小的勝利,便調轉馬頭,重新向東邊退卻了。

    其實皇太極要是像他老爸努爾哈赤一樣,下死命令要求手下八旗精銳猛烈進攻的話,一樣可以將鎮守喜峰口的這些明軍殺退。可他並沒有努爾哈赤的魄力,更何況在他身邊還有一個被姬慶文打成半殘廢的大哥代善。一旦自己戰事不利、損兵折將,代善便會乘機發動其他弟兄,將自己這個得位並不十分可靠的滿洲大汗轟下台去。

    那時候,皇太極想要求個善終都未必可得了。

    因此,皇太極望着喜峰口的大批明軍,只罵了一句髒話,便又領着全部八旗精銳三萬多人,沿着來時的路重新東返而去。

    而明軍自知自己戰鬥力羸弱,固守關隘尚且有些不足,要是出城同八旗野戰,必然是九死一生,故而也不敢尾隨追擊,仍由八旗軍隊從容退去。

    退去固然是退去了,可糧食危機卻依舊沒有解決,反而經過這場長途奔波,又將年前搶劫、積累的糧食虛耗掉不少。

    正在皇太極一籌莫展之際,他的謀士范文程出了個狠主意:既然中原一時難以入侵,那不如入侵朝鮮!

    朝鮮素來是明朝第一屬國,政治制度全都仿照明朝。因此到了崇禎年間的明朝有多疲弱、有多腐敗、有多混亂,朝鮮就有十倍的疲弱、十倍的腐敗、十倍的混亂。因此不論是同朝鮮接壤不接壤,只要是能夠得着朝鮮國土的,都想要侵略一下、占些便宜。

    在滿洲皇太極的眼裏,關寧防線還是那條關寧防線,用兩年前的辦法一樣能夠攻破。於是他便點起滿洲八旗精銳,便向新修的大凌河城猛攻過去。

    這座大凌河城原本在歷史上,要等到十年以後才能修建完成,而主持修建的,已成了當年在京師城下臨陣脫逃的祖大壽。

    可現在,有了姬慶文在江南賺來的銀子的支持,大凌河工程的「包工頭」又成了老督師孫承宗,這座城池的質量自然是大不相同。

    皇太極匆匆而來,還沒擊破外圍大凌河城防的外圍工事,便遇到了明軍的頑強抵抗,八旗精銳雖然沒有損兵折將,卻也難以前進一步,遠遠望着這座城池竟是一籌莫展。

    要是放在皇太極的老爸努爾哈赤時候,一定會揮動三軍全力攻擊,一波不行就來第二波,第二波不行就上第三波,一定要將城池攻陷不可。這樣的不要命的戰法,在久疏戰陣的明軍面前異常奏效,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而自身的損失也並沒有料想之中的大。

    因此努爾哈赤對此總是屢試不爽,一直到錦州城下,努爾哈赤依舊使用這樣的戰法,最終敗在袁崇煥、孫元化的火炮之下,自己也被炮火所傷,最後弄得傷口感染而死。

    而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作戰遠不如其父那麼蠻橫頑強,可論狡詐多謀卻勝過努爾哈赤。

    他領軍走東路攻打大凌河,原來只是佯攻而已——能打下固然最好,不能打下也無所謂——反正他自己對能正面攻破城防體系完整的大凌河城其實也並不抱多大信心。

    而此次攻擊,一來是皇太極想要試探一下明軍在東北的戰鬥力,二來則是向大明朝廷示意:我滿洲皇太極,要攻打關寧防線了。

    在放了這麼大一個煙花之後,皇太極卻並不繼續攻打大凌河,卻立即揮師向西,繞過整個遼東,又從因遊牧逃荒走得空空蕩蕩的蒙古兀良哈部南下,打算經喜峰口進關劫掠。

    這樣的路線,兩年前皇太極已經用過一次了。

    可皇太極自以為聰明,孫承宗卻也不是笨人。

    孫承宗崇禎五年正好七十歲,他這七十年的壽命可並沒有活到陰溝里,而是在同國內國外無數敵人對手的角逐過程之中渡過的。在這七十年裏,閹黨沒了、東林黨沒了、努爾哈赤沒了、就連袁崇煥都沒了(不是真的沒了),區區一個皇太極又怎能瞞得過孫承宗的眼睛?

    皇太極領着穿越了上千里地,疲憊不堪的八旗精兵,來到喜峰口一看,見到的卻是盔明甲亮的無數明軍,這些明軍嚴陣以待,似乎在這裏等候了皇太極許久了。

    原來,皇太極在大凌河城遇到的,不過是遼東精兵的一部分而已——只怪大凌河城修得太好了,讓原本十個人的力量發揮出了二十個人、三十個人的水平,從而讓皇太極產生了誤判,以為明軍主力全部聚集在東線,西線的喜峰口又會異常空虛,重蹈兩年前的覆轍。

    他這樣的判斷並不是沒有依據的。

    皇太極這人功過是非且不去談他,卻是可以說是明末各方勢力之中最為雄才偉略的一個,比起輕率易怒的崇禎皇帝不知要高到哪裏去了。

    他早就算定明廷在北方一共就只有這幾個兵,現在陝西山西一帶又有農民起事,需要明廷分兵鎮壓。這樣算下來,喜峰口得不到西北明軍的支援、得不到遼東精兵的馳援,這一帶必然又是勢單力薄,可以仍由來去如風的滿洲八旗精兵侵略。

    因此,皇太極看到喜峰口防線出現的這麼許多明廷軍士,頓時嚇得渾身戰慄,同明軍略一接觸,贏下了個不大不小的勝利,便調轉馬頭,重新向東邊退卻了。

    其實皇太極要是像他老爸努爾哈赤一樣,下死命令要求手下八旗精銳猛烈進攻的話,一樣可以將鎮守喜峰口的這些明軍殺退。可他並沒有努爾哈赤的魄力,更何況在他身邊還有一個被姬慶文打成半殘廢的大哥代善。一旦自己戰事不利、損兵折將,代善便會乘機發動其他弟兄,將自己這個得位並不十分可靠的滿洲大汗轟下台去。

    那時候,皇太極想要求個善終都未必可得了。

    因此,皇太極望着喜峰口的大批明軍,只罵了一句髒話,便又領着全部八旗精銳三萬多人,沿着來時的路重新東返而去。

    而明軍自知自己戰鬥力羸弱,固守關隘尚且有些不足,要是出城同八旗野戰,必然是九死一生,故而也不敢尾隨追擊,仍由八旗軍隊從容退去。

    退去固然是退去了,可糧食危機卻依舊沒有解決,反而經過這場長途奔波,又將年前搶劫、積累的糧食虛耗掉不少。

    正在皇太極一籌莫展之際,他的謀士范文程出了個狠主意:既然中原一時難以入侵,那不如入侵朝鮮!

    朝鮮素來是明朝第一屬國,政治制度全都仿照明朝。因此到了崇禎年間的明朝有多疲弱、有多腐敗、有多混亂,朝鮮就有十倍的疲弱、十倍的腐敗、十倍的混亂。因此不論是同朝鮮接壤不接壤,只要是能夠得着朝鮮國土的,都想要侵略一下、占些便宜。

    在滿洲皇太極的眼裏,關寧防線還是那條關寧防線,用兩年前的辦法一樣能夠攻破。於是他便點起滿洲八旗精銳,便向新修的大凌河城猛攻過去。

    這座大凌河城原本在歷史上,要等到十年以後才能修建完成,而主持修建的,已成了當年在京師城下臨陣脫逃的祖大壽。

    可現在,有了姬慶文在江南賺來的銀子的支持,大凌河工程的「包工頭」又成了老督師孫承宗,這座城池的質量自然是大不相同。

    皇太極匆匆而來,還沒擊破外圍大凌河城防的外圍工事,便遇到了明軍的頑強抵抗,八旗精銳雖然沒有損兵折將,卻也難以前進一步,遠遠望着這座城池竟是一籌莫展。

    要是放在皇太極的老爸努爾哈赤時候,一定會揮動三軍全力攻擊,一波不行就來第二波,第二波不行就上第三波,一定要將城池攻陷不可。這樣的不要命的戰法,在久疏戰陣的明軍面前異常奏效,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而自身的損失也並沒有料想之中的大。

    因此努爾哈赤對此總是屢試不爽,一直到錦州城下,努爾哈赤依舊使用這樣的戰法,最終敗在袁崇煥、孫元化的火炮之下,自己也被炮火所傷,最後弄得傷口感染而死。

    而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作戰遠不如其父那麼蠻橫頑強,可論狡詐多謀卻勝過努爾哈赤。

    他領軍走東路攻打大凌河,原來只是佯攻而已——能打下固然最好,不能打下也無所謂——反正他自己對能正面攻破城防體系完整的大凌河城其實也並不抱多大信心。

    而此次攻擊,一來是皇太極想要試探一下明軍在東北的戰鬥力,二來則是向大明朝廷示意:我滿洲皇太極,要攻打關寧防線了。

    在放了這麼大一個煙花之後,皇太極卻並不繼續攻打大凌河,卻立即揮師向西,繞過整個遼東,又從因遊牧逃荒走得空空蕩蕩的蒙古兀良哈部南下,打算經喜峰口進關劫掠。

    這樣的路線,兩年前皇太極已經用過一次了。

    可皇太極自以為聰明,孫承宗卻也不是笨人。

    孫承宗崇禎五年正好七十歲,他這七十年的壽命可並沒有活到陰溝里,而是在同國內國外無數敵人對手的角逐過程之中渡過的。在這七十年裏,閹黨沒了、東林黨沒了、努爾哈赤沒了、就連袁崇煥都沒了(不是真的沒了),區區一個皇太極又怎能瞞得過孫承宗的眼睛?

    皇太極領着穿越了上千里地,疲憊不堪的八旗精兵,來到喜峰口一看,見到的卻是盔明甲亮的無數明軍,這些明軍嚴陣以待,似乎在這裏等候了皇太極許久了。

    原來,皇太極在大凌河城遇到的,不過是遼東精兵的一部分而已——只怪大凌河城修得太好了,讓原本十個人的力量發揮出了二十個人、三十個人的水平,從而讓皇太極產生了誤判,以為明軍主力全部聚集在東線,西線的喜峰口又會異常空虛,重蹈兩年前的覆轍。

    他這樣的判斷並不是沒有依據的。

    皇太極這人功過是非且不去談他,卻是可以說是明末各方勢力之中最為雄才偉略的一個,比起輕率易怒的崇禎皇帝不知要高到哪裏去了。

    他早就算定明廷在北方一共就只有這幾個兵,現在陝西山西一帶又有農民起事,需要明廷分兵鎮壓。這樣算下來,喜峰口得不到西北明軍的支援、得不到遼東精兵的馳援,這一帶必然又是勢單力薄,可以仍由來去如風的滿洲八旗精兵侵略。

    因此,皇太極看到喜峰口防線出現的這麼許多明廷軍士,頓時嚇得渾身戰慄,同明軍略一接觸,贏下了個不大不小的勝利,便調轉馬頭,重新向東邊退卻了。

    其實皇太極要是像他老爸努爾哈赤一樣,下死命令要求手下八旗精銳猛烈進攻的話,一樣可以將鎮守喜峰口的這些明軍殺退。可他並沒有努爾哈赤的魄力,更何況在他身邊還有一個被姬慶文打成半殘廢的大哥代善。一旦自己戰事不利、損兵折將,代善便會乘機發動其他弟兄,將自己這個得位並不十分可靠的滿洲大汗轟下台去。

    那時候,皇太極想要求個善終都未必可得了。

    因此,皇太極望着喜峰口的大批明軍,只罵了一句髒話,便又領着全部八旗精銳三萬多人,沿着來時的路重新東返而去。

    而明軍自知自己戰鬥力羸弱,固守關隘尚且有些不足,要是出城同八旗野戰,必然是九死一生,故而也不敢尾隨追擊,仍由八旗軍隊從容退去。

    退去固然是退去了,可糧食危機卻依舊沒有解決,反而經過這場長途奔波,又將年前搶劫、積累的糧食虛耗掉不少。

    正在皇太極一籌莫展之際,他的謀士范文程出了個狠主意:既然中原一時難以入侵,那不如入侵朝鮮!

    朝鮮素來是明朝第一屬國,政治制度全都仿照明朝。因此到了崇禎年間的明朝有多疲弱、有多腐敗、有多混亂,朝鮮就有十倍的疲弱、十倍的腐敗、十倍的混亂。因此不論是同朝鮮接壤不接壤,只要是能夠得着朝鮮國土的,都想要侵略一下、占些便宜。

    在滿洲皇太極的眼裏,關寧防線還是那條關寧防線,用兩年前的辦法一樣能夠攻破。於是他便點起滿洲八旗精銳,便向新修的大凌河城猛攻過去。

    這座大凌河城原本在歷史上,要等到十年以後才能修建完成,而主持修建的,已成了當年在京師城下臨陣脫逃的祖大壽。

    可現在,有了姬慶文在江南賺來的銀子的支持,大凌河工程的「包工頭」又成了老督師孫承宗,這座城池的質量自然是大不相同。

    皇太極匆匆而來,還沒擊破外圍大凌河城防的外圍工事,便遇到了明軍的頑強抵抗,八旗精銳雖然沒有損兵折將,卻也難以前進一步,遠遠望着這座城池竟是一籌莫展。

    要是放在皇太極的老爸努爾哈赤時候,一定會揮動三軍全力攻擊,一波不行就來第二波,第二波不行就上第三波,一定要將城池攻陷不可。這樣的不要命的戰法,在久疏戰陣的明軍面前異常奏效,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而自身的損失也並沒有料想之中的大。

    因此努爾哈赤對此總是屢試不爽,一直到錦州城下,努爾哈赤依舊使用這樣的戰法,最終敗在袁崇煥、孫元化的火炮之下,自己也被炮火所傷,最後弄得傷口感染而死。

    而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作戰遠不如其父那麼蠻橫頑強,可論狡詐多謀卻勝過努爾哈赤。

    他領軍走東路攻打大凌河,原來只是佯攻而已——能打下固然最好,不能打下也無所謂——反正他自己對能正面攻破城防體系完整的大凌河城其實也並不抱多大信心。

    而此次攻擊,一來是皇太極想要試探一下明軍在東北的戰鬥力,二來則是向大明朝廷示意:我滿洲皇太極,要攻打關寧防線了。

    在放了這麼大一個煙花之後,皇太極卻並不繼續攻打大凌河,卻立即揮師向西,繞過整個遼東,又從因遊牧逃荒走得空空蕩蕩的蒙古兀良哈部南下,打算經喜峰口進關劫掠。

    這樣的路線,兩年前皇太極已經用過一次了。

    可皇太極自以為聰明,孫承宗卻也不是笨人。

    孫承宗崇禎五年正好七十歲,他這七十年的壽命可並沒有活到陰溝里,而是在同國內國外無數敵人對手的角逐過程之中渡過的。在這七十年裏,閹黨沒了、東林黨沒了、努爾哈赤沒了、就連袁崇煥都沒了(不是真的沒了),區區一個皇太極又怎能瞞得過孫承宗的眼睛?

    皇太極領着穿越了上千里地,疲憊不堪的八旗精兵,來到喜峰口一看,見到的卻是盔明甲亮的無數明軍,這些明軍嚴陣以待,似乎在這裏等候了皇太極許久了。

    原來,皇太極在大凌河城遇到的,不過是遼東精兵的一部分而已——只怪大凌河城修得太好了,讓原本十個人的力量發揮出了二十個人、三十個人的水平,從而讓皇太極產生了誤判,以為明軍主力全部聚集在東線,西線的喜峰口又會異常空虛,重蹈兩年前的覆轍。

    他這樣的判斷並不是沒有依據的。

    皇太極這人功過是非且不去談他,卻是可以說是明末各方勢力之中最為雄才偉略的一個,比起輕率易怒的崇禎皇帝不知要高到哪裏去了。

    他早就算定明廷在北方一共就只有這幾個兵,現在陝西山西一帶又有農民起事,需要明廷分兵鎮壓。這樣算下來,喜峰口得不到西北明軍的支援、得不到遼東精兵的馳援,這一帶必然又是勢單力薄,可以仍由來去如風的滿洲八旗精兵侵略。

    因此,皇太極看到喜峰口防線出現的這麼許多明廷軍士,頓時嚇得渾身戰慄,同明軍略一接觸,贏下了個不大不小的勝利,便調轉馬頭,重新向東邊退卻了。

    其實皇太極要是像他老爸努爾哈赤一樣,下死命令要求手下八旗精銳猛烈進攻的話,一樣可以將鎮守喜峰口的這些明軍殺退。可他並沒有努爾哈赤的魄力,更何況在他身邊還有一個被姬慶文打成半殘廢的大哥代善。一旦自己戰事不利、損兵折將,代善便會乘機發動其他弟兄,將自己這個得位並不十分可靠的滿洲大汗轟下台去。

    那時候,皇太極想要求個善終都未必可得了。

    因此,皇太極望着喜峰口的大批明軍,只罵了一句髒話,便又領着全部八旗精銳三萬多人,沿着來時的路重新東返而去。

    而明軍自知自己戰鬥力羸弱,固守關隘尚且有些不足,要是出城同八旗野戰,必然是九死一生,故而也不敢尾隨追擊,仍由八旗軍隊從容退去。

    退去固然是退去了,可糧食危機卻依舊沒有解決,反而經過這場長途奔波,又將年前搶劫、積累的糧食虛耗掉不少。

    正在皇太極一籌莫展之際,他的謀士范文程出了個狠主意:既然中原一時難以入侵,那不如入侵朝鮮!


    朝鮮素來是明朝第一屬國,政治制度全都仿照明朝。因此到了崇禎年間的明朝有多疲弱、有多腐敗、有多混亂,朝鮮就有十倍的疲弱、十倍的腐敗、十倍的混亂。因此不論是同朝鮮接壤不接壤,只要是能夠得着朝鮮國土的,都想要侵略一下、占些便宜。

    在滿洲皇太極的眼裏,關寧防線還是那條關寧防線,用兩年前的辦法一樣能夠攻破。於是他便點起滿洲八旗精銳,便向新修的大凌河城猛攻過去。

    這座大凌河城原本在歷史上,要等到十年以後才能修建完成,而主持修建的,已成了當年在京師城下臨陣脫逃的祖大壽。

    可現在,有了姬慶文在江南賺來的銀子的支持,大凌河工程的「包工頭」又成了老督師孫承宗,這座城池的質量自然是大不相同。

    皇太極匆匆而來,還沒擊破外圍大凌河城防的外圍工事,便遇到了明軍的頑強抵抗,八旗精銳雖然沒有損兵折將,卻也難以前進一步,遠遠望着這座城池竟是一籌莫展。

    要是放在皇太極的老爸努爾哈赤時候,一定會揮動三軍全力攻擊,一波不行就來第二波,第二波不行就上第三波,一定要將城池攻陷不可。這樣的不要命的戰法,在久疏戰陣的明軍面前異常奏效,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而自身的損失也並沒有料想之中的大。

    因此努爾哈赤對此總是屢試不爽,一直到錦州城下,努爾哈赤依舊使用這樣的戰法,最終敗在袁崇煥、孫元化的火炮之下,自己也被炮火所傷,最後弄得傷口感染而死。

    而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作戰遠不如其父那麼蠻橫頑強,可論狡詐多謀卻勝過努爾哈赤。

    他領軍走東路攻打大凌河,原來只是佯攻而已——能打下固然最好,不能打下也無所謂——反正他自己對能正面攻破城防體系完整的大凌河城其實也並不抱多大信心。

    而此次攻擊,一來是皇太極想要試探一下明軍在東北的戰鬥力,二來則是向大明朝廷示意:我滿洲皇太極,要攻打關寧防線了。

    在放了這麼大一個煙花之後,皇太極卻並不繼續攻打大凌河,卻立即揮師向西,繞過整個遼東,又從因遊牧逃荒走得空空蕩蕩的蒙古兀良哈部南下,打算經喜峰口進關劫掠。

    這樣的路線,兩年前皇太極已經用過一次了。

    可皇太極自以為聰明,孫承宗卻也不是笨人。

    孫承宗崇禎五年正好七十歲,他這七十年的壽命可並沒有活到陰溝里,而是在同國內國外無數敵人對手的角逐過程之中渡過的。在這七十年裏,閹黨沒了、東林黨沒了、努爾哈赤沒了、就連袁崇煥都沒了(不是真的沒了),區區一個皇太極又怎能瞞得過孫承宗的眼睛?

    皇太極領着穿越了上千里地,疲憊不堪的八旗精兵,來到喜峰口一看,見到的卻是盔明甲亮的無數明軍,這些明軍嚴陣以待,似乎在這裏等候了皇太極許久了。

    原來,皇太極在大凌河城遇到的,不過是遼東精兵的一部分而已——只怪大凌河城修得太好了,讓原本十個人的力量發揮出了二十個人、三十個人的水平,從而讓皇太極產生了誤判,以為明軍主力全部聚集在東線,西線的喜峰口又會異常空虛,重蹈兩年前的覆轍。

    他這樣的判斷並不是沒有依據的。

    皇太極這人功過是非且不去談他,卻是可以說是明末各方勢力之中最為雄才偉略的一個,比起輕率易怒的崇禎皇帝不知要高到哪裏去了。

    他早就算定明廷在北方一共就只有這幾個兵,現在陝西山西一帶又有農民起事,需要明廷分兵鎮壓。這樣算下來,喜峰口得不到西北明軍的支援、得不到遼東精兵的馳援,這一帶必然又是勢單力薄,可以仍由來去如風的滿洲八旗精兵侵略。

    因此,皇太極看到喜峰口防線出現的這麼許多明廷軍士,頓時嚇得渾身戰慄,同明軍略一接觸,贏下了個不大不小的勝利,便調轉馬頭,重新向東邊退卻了。

    其實皇太極要是像他老爸努爾哈赤一樣,下死命令要求手下八旗精銳猛烈進攻的話,一樣可以將鎮守喜峰口的這些明軍殺退。可他並沒有努爾哈赤的魄力,更何況在他身邊還有一個被姬慶文打成半殘廢的大哥代善。一旦自己戰事不利、損兵折將,代善便會乘機發動其他弟兄,將自己這個得位並不十分可靠的滿洲大汗轟下台去。

    那時候,皇太極想要求個善終都未必可得了。

    因此,皇太極望着喜峰口的大批明軍,只罵了一句髒話,便又領着全部八旗精銳三萬多人,沿着來時的路重新東返而去。

    而明軍自知自己戰鬥力羸弱,固守關隘尚且有些不足,要是出城同八旗野戰,必然是九死一生,故而也不敢尾隨追擊,仍由八旗軍隊從容退去。

    退去固然是退去了,可糧食危機卻依舊沒有解決,反而經過這場長途奔波,又將年前搶劫、積累的糧食虛耗掉不少。

    正在皇太極一籌莫展之際,他的謀士范文程出了個狠主意:既然中原一時難以入侵,那不如入侵朝鮮!

    朝鮮素來是明朝第一屬國,政治制度全都仿照明朝。因此到了崇禎年間的明朝有多疲弱、有多腐敗、有多混亂,朝鮮就有十倍的疲弱、十倍的腐敗、十倍的混亂。因此不論是同朝鮮接壤不接壤,只要是能夠得着朝鮮國土的,都想要侵略一下、占些便宜。

    在滿洲皇太極的眼裏,關寧防線還是那條關寧防線,用兩年前的辦法一樣能夠攻破。於是他便點起滿洲八旗精銳,便向新修的大凌河城猛攻過去。

    這座大凌河城原本在歷史上,要等到十年以後才能修建完成,而主持修建的,已成了當年在京師城下臨陣脫逃的祖大壽。

    可現在,有了姬慶文在江南賺來的銀子的支持,大凌河工程的「包工頭」又成了老督師孫承宗,這座城池的質量自然是大不相同。

    皇太極匆匆而來,還沒擊破外圍大凌河城防的外圍工事,便遇到了明軍的頑強抵抗,八旗精銳雖然沒有損兵折將,卻也難以前進一步,遠遠望着這座城池竟是一籌莫展。

    要是放在皇太極的老爸努爾哈赤時候,一定會揮動三軍全力攻擊,一波不行就來第二波,第二波不行就上第三波,一定要將城池攻陷不可。這樣的不要命的戰法,在久疏戰陣的明軍面前異常奏效,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而自身的損失也並沒有料想之中的大。

    因此努爾哈赤對此總是屢試不爽,一直到錦州城下,努爾哈赤依舊使用這樣的戰法,最終敗在袁崇煥、孫元化的火炮之下,自己也被炮火所傷,最後弄得傷口感染而死。

    而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作戰遠不如其父那麼蠻橫頑強,可論狡詐多謀卻勝過努爾哈赤。

    他領軍走東路攻打大凌河,原來只是佯攻而已——能打下固然最好,不能打下也無所謂——反正他自己對能正面攻破城防體系完整的大凌河城其實也並不抱多大信心。

    而此次攻擊,一來是皇太極想要試探一下明軍在東北的戰鬥力,二來則是向大明朝廷示意:我滿洲皇太極,要攻打關寧防線了。

    在放了這麼大一個煙花之後,皇太極卻並不繼續攻打大凌河,卻立即揮師向西,繞過整個遼東,又從因遊牧逃荒走得空空蕩蕩的蒙古兀良哈部南下,打算經喜峰口進關劫掠。

    這樣的路線,兩年前皇太極已經用過一次了。

    可皇太極自以為聰明,孫承宗卻也不是笨人。

    孫承宗崇禎五年正好七十歲,他這七十年的壽命可並沒有活到陰溝里,而是在同國內國外無數敵人對手的角逐過程之中渡過的。在這七十年裏,閹黨沒了、東林黨沒了、努爾哈赤沒了、就連袁崇煥都沒了(不是真的沒了),區區一個皇太極又怎能瞞得過孫承宗的眼睛?

    皇太極領着穿越了上千里地,疲憊不堪的八旗精兵,來到喜峰口一看,見到的卻是盔明甲亮的無數明軍,這些明軍嚴陣以待,似乎在這裏等候了皇太極許久了。

    原來,皇太極在大凌河城遇到的,不過是遼東精兵的一部分而已——只怪大凌河城修得太好了,讓原本十個人的力量發揮出了二十個人、三十個人的水平,從而讓皇太極產生了誤判,以為明軍主力全部聚集在東線,西線的喜峰口又會異常空虛,重蹈兩年前的覆轍。

    他這樣的判斷並不是沒有依據的。

    皇太極這人功過是非且不去談他,卻是可以說是明末各方勢力之中最為雄才偉略的一個,比起輕率易怒的崇禎皇帝不知要高到哪裏去了。

    他早就算定明廷在北方一共就只有這幾個兵,現在陝西山西一帶又有農民起事,需要明廷分兵鎮壓。這樣算下來,喜峰口得不到西北明軍的支援、得不到遼東精兵的馳援,這一帶必然又是勢單力薄,可以仍由來去如風的滿洲八旗精兵侵略。

    因此,皇太極看到喜峰口防線出現的這麼許多明廷軍士,頓時嚇得渾身戰慄,同明軍略一接觸,贏下了個不大不小的勝利,便調轉馬頭,重新向東邊退卻了。

    其實皇太極要是像他老爸努爾哈赤一樣,下死命令要求手下八旗精銳猛烈進攻的話,一樣可以將鎮守喜峰口的這些明軍殺退。可他並沒有努爾哈赤的魄力,更何況在他身邊還有一個被姬慶文打成半殘廢的大哥代善。一旦自己戰事不利、損兵折將,代善便會乘機發動其他弟兄,將自己這個得位並不十分可靠的滿洲大汗轟下台去。

    那時候,皇太極想要求個善終都未必可得了。

    因此,皇太極望着喜峰口的大批明軍,只罵了一句髒話,便又領着全部八旗精銳三萬多人,沿着來時的路重新東返而去。

    而明軍自知自己戰鬥力羸弱,固守關隘尚且有些不足,要是出城同八旗野戰,必然是九死一生,故而也不敢尾隨追擊,仍由八旗軍隊從容退去。

    退去固然是退去了,可糧食危機卻依舊沒有解決,反而經過這場長途奔波,又將年前搶劫、積累的糧食虛耗掉不少。

    正在皇太極一籌莫展之際,他的謀士范文程出了個狠主意:既然中原一時難以入侵,那不如入侵朝鮮!

    朝鮮素來是明朝第一屬國,政治制度全都仿照明朝。因此到了崇禎年間的明朝有多疲弱、有多腐敗、有多混亂,朝鮮就有十倍的疲弱、十倍的腐敗、十倍的混亂。因此不論是同朝鮮接壤不接壤,只要是能夠得着朝鮮國土的,都想要侵略一下、占些便宜。

    在滿洲皇太極的眼裏,關寧防線還是那條關寧防線,用兩年前的辦法一樣能夠攻破。於是他便點起滿洲八旗精銳,便向新修的大凌河城猛攻過去。

    這座大凌河城原本在歷史上,要等到十年以後才能修建完成,而主持修建的,已成了當年在京師城下臨陣脫逃的祖大壽。

    可現在,有了姬慶文在江南賺來的銀子的支持,大凌河工程的「包工頭」又成了老督師孫承宗,這座城池的質量自然是大不相同。

    皇太極匆匆而來,還沒擊破外圍大凌河城防的外圍工事,便遇到了明軍的頑強抵抗,八旗精銳雖然沒有損兵折將,卻也難以前進一步,遠遠望着這座城池竟是一籌莫展。

    要是放在皇太極的老爸努爾哈赤時候,一定會揮動三軍全力攻擊,一波不行就來第二波,第二波不行就上第三波,一定要將城池攻陷不可。這樣的不要命的戰法,在久疏戰陣的明軍面前異常奏效,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而自身的損失也並沒有料想之中的大。

    因此努爾哈赤對此總是屢試不爽,一直到錦州城下,努爾哈赤依舊使用這樣的戰法,最終敗在袁崇煥、孫元化的火炮之下,自己也被炮火所傷,最後弄得傷口感染而死。

    而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作戰遠不如其父那麼蠻橫頑強,可論狡詐多謀卻勝過努爾哈赤。

    他領軍走東路攻打大凌河,原來只是佯攻而已——能打下固然最好,不能打下也無所謂——反正他自己對能正面攻破城防體系完整的大凌河城其實也並不抱多大信心。

    而此次攻擊,一來是皇太極想要試探一下明軍在東北的戰鬥力,二來則是向大明朝廷示意:我滿洲皇太極,要攻打關寧防線了。

    在放了這麼大一個煙花之後,皇太極卻並不繼續攻打大凌河,卻立即揮師向西,繞過整個遼東,又從因遊牧逃荒走得空空蕩蕩的蒙古兀良哈部南下,打算經喜峰口進關劫掠。

    這樣的路線,兩年前皇太極已經用過一次了。

    可皇太極自以為聰明,孫承宗卻也不是笨人。

    孫承宗崇禎五年正好七十歲,他這七十年的壽命可並沒有活到陰溝里,而是在同國內國外無數敵人對手的角逐過程之中渡過的。在這七十年裏,閹黨沒了、東林黨沒了、努爾哈赤沒了、就連袁崇煥都沒了(不是真的沒了),區區一個皇太極又怎能瞞得過孫承宗的眼睛?

    皇太極領着穿越了上千里地,疲憊不堪的八旗精兵,來到喜峰口一看,見到的卻是盔明甲亮的無數明軍,這些明軍嚴陣以待,似乎在這裏等候了皇太極許久了。

    原來,皇太極在大凌河城遇到的,不過是遼東精兵的一部分而已——只怪大凌河城修得太好了,讓原本十個人的力量發揮出了二十個人、三十個人的水平,從而讓皇太極產生了誤判,以為明軍主力全部聚集在東線,西線的喜峰口又會異常空虛,重蹈兩年前的覆轍。

    他這樣的判斷並不是沒有依據的。

    皇太極這人功過是非且不去談他,卻是可以說是明末各方勢力之中最為雄才偉略的一個,比起輕率易怒的崇禎皇帝不知要高到哪裏去了。

    他早就算定明廷在北方一共就只有這幾個兵,現在陝西山西一帶又有農民起事,需要明廷分兵鎮壓。這樣算下來,喜峰口得不到西北明軍的支援、得不到遼東精兵的馳援,這一帶必然又是勢單力薄,可以仍由來去如風的滿洲八旗精兵侵略。

    因此,皇太極看到喜峰口防線出現的這麼許多明廷軍士,頓時嚇得渾身戰慄,同明軍略一接觸,贏下了個不大不小的勝利,便調轉馬頭,重新向東邊退卻了。

    其實皇太極要是像他老爸努爾哈赤一樣,下死命令要求手下八旗精銳猛烈進攻的話,一樣可以將鎮守喜峰口的這些明軍殺退。可他並沒有努爾哈赤的魄力,更何況在他身邊還有一個被姬慶文打成半殘廢的大哥代善。一旦自己戰事不利、損兵折將,代善便會乘機發動其他弟兄,將自己這個得位並不十分可靠的滿洲大汗轟下台去。

    那時候,皇太極想要求個善終都未必可得了。

    因此,皇太極望着喜峰口的大批明軍,只罵了一句髒話,便又領着全部八旗精銳三萬多人,沿着來時的路重新東返而去。

    而明軍自知自己戰鬥力羸弱,固守關隘尚且有些不足,要是出城同八旗野戰,必然是九死一生,故而也不敢尾隨追擊,仍由八旗軍隊從容退去。

    退去固然是退去了,可糧食危機卻依舊沒有解決,反而經過這場長途奔波,又將年前搶劫、積累的糧食虛耗掉不少。

    正在皇太極一籌莫展之際,他的謀士范文程出了個狠主意:既然中原一時難以入侵,那不如入侵朝鮮!

    朝鮮素來是明朝第一屬國,政治制度全都仿照明朝。因此到了崇禎年間的明朝有多疲弱、有多腐敗、有多混亂,朝鮮就有十倍的疲弱、十倍的腐敗、十倍的混亂。因此不論是同朝鮮接壤不接壤,只要是能夠得着朝鮮國土的,都想要侵略一下、占些便宜。

    在滿洲皇太極的眼裏,關寧防線還是那條關寧防線,用兩年前的辦法一樣能夠攻破。於是他便點起滿洲八旗精銳,便向新修的大凌河城猛攻過去。

    這座大凌河城原本在歷史上,要等到十年以後才能修建完成,而主持修建的,已成了當年在京師城下臨陣脫逃的祖大壽。

    可現在,有了姬慶文在江南賺來的銀子的支持,大凌河工程的「包工頭」又成了老督師孫承宗,這座城池的質量自然是大不相同。

    皇太極匆匆而來,還沒擊破外圍大凌河城防的外圍工事,便遇到了明軍的頑強抵抗,八旗精銳雖然沒有損兵折將,卻也難以前進一步,遠遠望着這座城池竟是一籌莫展。

    要是放在皇太極的老爸努爾哈赤時候,一定會揮動三軍全力攻擊,一波不行就來第二波,第二波不行就上第三波,一定要將城池攻陷不可。這樣的不要命的戰法,在久疏戰陣的明軍面前異常奏效,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而自身的損失也並沒有料想之中的大。

    因此努爾哈赤對此總是屢試不爽,一直到錦州城下,努爾哈赤依舊使用這樣的戰法,最終敗在袁崇煥、孫元化的火炮之下,自己也被炮火所傷,最後弄得傷口感染而死。

    而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作戰遠不如其父那麼蠻橫頑強,可論狡詐多謀卻勝過努爾哈赤。

    他領軍走東路攻打大凌河,原來只是佯攻而已——能打下固然最好,不能打下也無所謂——反正他自己對能正面攻破城防體系完整的大凌河城其實也並不抱多大信心。

    而此次攻擊,一來是皇太極想要試探一下明軍在東北的戰鬥力,二來則是向大明朝廷示意:我滿洲皇太極,要攻打關寧防線了。

    在放了這麼大一個煙花之後,皇太極卻並不繼續攻打大凌河,卻立即揮師向西,繞過整個遼東,又從因遊牧逃荒走得空空蕩蕩的蒙古兀良哈部南下,打算經喜峰口進關劫掠。

    這樣的路線,兩年前皇太極已經用過一次了。

    可皇太極自以為聰明,孫承宗卻也不是笨人。

    孫承宗崇禎五年正好七十歲,他這七十年的壽命可並沒有活到陰溝里,而是在同國內國外無數敵人對手的角逐過程之中渡過的。在這七十年裏,閹黨沒了、東林黨沒了、努爾哈赤沒了、就連袁崇煥都沒了(不是真的沒了),區區一個皇太極又怎能瞞得過孫承宗的眼睛?

    皇太極領着穿越了上千里地,疲憊不堪的八旗精兵,來到喜峰口一看,見到的卻是盔明甲亮的無數明軍,這些明軍嚴陣以待,似乎在這裏等候了皇太極許久了。

    原來,皇太極在大凌河城遇到的,不過是遼東精兵的一部分而已——只怪大凌河城修得太好了,讓原本十個人的力量發揮出了二十個人、三十個人的水平,從而讓皇太極產生了誤判,以為明軍主力全部聚集在東線,西線的喜峰口又會異常空虛,重蹈兩年前的覆轍。

    他這樣的判斷並不是沒有依據的。

    皇太極這人功過是非且不去談他,卻是可以說是明末各方勢力之中最為雄才偉略的一個,比起輕率易怒的崇禎皇帝不知要高到哪裏去了。

    他早就算定明廷在北方一共就只有這幾個兵,現在陝西山西一帶又有農民起事,需要明廷分兵鎮壓。這樣算下來,喜峰口得不到西北明軍的支援、得不到遼東精兵的馳援,這一帶必然又是勢單力薄,可以仍由來去如風的滿洲八旗精兵侵略。

    因此,皇太極看到喜峰口防線出現的這麼許多明廷軍士,頓時嚇得渾身戰慄,同明軍略一接觸,贏下了個不大不小的勝利,便調轉馬頭,重新向東邊退卻了。

    其實皇太極要是像他老爸努爾哈赤一樣,下死命令要求手下八旗精銳猛烈進攻的話,一樣可以將鎮守喜峰口的這些明軍殺退。可他並沒有努爾哈赤的魄力,更何況在他身邊還有一個被姬慶文打成半殘廢的大哥代善。一旦自己戰事不利、損兵折將,代善便會乘機發動其他弟兄,將自己這個得位並不十分可靠的滿洲大汗轟下台去。

    那時候,皇太極想要求個善終都未必可得了。

    因此,皇太極望着喜峰口的大批明軍,只罵了一句髒話,便又領着全部八旗精銳三萬多人,沿着來時的路重新東返而去。

    而明軍自知自己戰鬥力羸弱,固守關隘尚且有些不足,要是出城同八旗野戰,必然是九死一生,故而也不敢尾隨追擊,仍由八旗軍隊從容退去。

    退去固然是退去了,可糧食危機卻依舊沒有解決,反而經過這場長途奔波,又將年前搶劫、積累的糧食虛耗掉不少。

    正在皇太極一籌莫展之際,他的謀士范文程出了個狠主意:既然中原一時難以入侵,那不如入侵朝鮮!

    朝鮮素來是明朝第一屬國,政治制度全都仿照明朝。因此到了崇禎年間的明朝有多疲弱、有多腐敗、有多混亂,朝鮮就有十倍的疲弱、十倍的腐敗、十倍的混亂。因此不論是同朝鮮接壤不接壤,只要是能夠得着朝鮮國土的,都想要侵略一下、占些便宜。

    測試廣告2



  
相關:  鐵血小千戶    四重分裂  璀璨王牌  重生都市之天下無雙  路過漫威的騎士  長生十萬年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添加書籤
搜"明末有錢人"
360搜"明末有錢人"
語言選擇